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新闻中心 -> 图片新闻

【“乐”法新时代 · “悦”读正当时】南乐县法院读书分享会第二期 —— “论语问志”

  发布时间:2020-08-28 08:44:11


咖啡正浓时,书香环伺,暂时告别工作的高压线,暂时忘掉生活里的漫天鸡毛、满地蒜皮,坐在南乐县法院安静的图书馆读书,与经典文学对话,与圣贤灵魂交流,确是人生一大快事。经典的魅力就在于不但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慰藉,能给我们人生的启迪。

子曰: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?子曰: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?子曰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每一句“子曰”都是一个哲理,每一句“子曰”都是一个故事,每一句“子曰”都是一种人生。不足一万六千字的论语读下来,就会知道什么是“仁义礼智信”,就会懂得什么是“温良恭俭让”。我通过《论语》里一个故事和大家一起认识和走进《论语》。

子路、曾曦、冉有、公西华是孔子的四个学生。有一天,他们陪着老师闲坐,孔子说:“居则曰:不吾知也。如或知尔,则何以哉?”意思是说:平时你们总抱怨自己怀才不遇,没人了解你,满腹牢骚,如果有人想要了解你,给你一个舞台,你又能干什么呢?其实,这是孔子在“问志”,在问他的学生都有什么志向和心愿。

 子路说:给我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,即便他内忧外患,只要给我三年时间,我就能治理得很出色;冉有说:给我一个国家,我可以让百姓生活得很富足;公西华说:诸侯祭祀祖先,或者诸侯会盟的时候,愿意做个小相,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。这三个人的志向其实都是治理国家的具体措施。然后是第四个学生曾皙出场,他的志向和其他三个不同,而且他的出场很有意思。“鼓瑟希,铿尔,和瑟而坐”,曾皙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弹着瑟,听到老师问自己,他让瑟声逐渐缓和下来,最后当的一声,一下子把整个曲子收住,就像《琵琶行》所描写的“曲终收拨当心画”,让乐曲有一个完完整整的结束,说明他是一个非常稳重的人。接下来,他不慌不忙,把瑟放在一边,然后毕恭毕敬站起来回答老师问话。他说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”,意思是说:晚春时节天气变暖,换上轻薄的衣裳,带着五六个年轻人、六七个孩子,到沂水河里洗洗澡,到舞雩台上吹吹风,然后唱着歌回家。曾皙用三言两语描绘了一幅安静诗意的“沂水春风图”,并没有正面回答老师的问题。孔子听到后却喟然叹曰:“吾与点也!”意思是我赞成你的话啊!曾皙描绘的“沂水春风”图,看似写景实则言志,比其他三个学生的境界更高,说的是人民康乐,盛世太平,天下大同。

孔子之所以听到曾皙的话之后会“喟然叹曰”,是有多个原因的。首先,他认为生活本该如诗如歌,万物蓬勃,逍遥自在,但是当时的社会却礼崩乐坏,世衰道微,孔子虽然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,但现实却令他十分苦闷,所以面对曾皙这个弟子,这个知音知己,孔子才会发出这种“知我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”的感叹;其次,孔子弟子三千,不过七十二贤人,而能围坐在自己身边的又一定是核心中的核心,即便如此,又有谁真了解自己呢?所谓“知我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”!在曾皙说出了孔子的志向之后,孔子这一声“喟叹”也包含着其他众多弟子不了解自己的失落;最后,知音难觅却又觅得知音,孔子虽年近花甲,四处碰壁,但有此知音有此志同道合的学生晚辈,虽然只有一人,却让他感觉到滴水之众,可以成海,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,这一声“喟叹”更是孔子对自己志向得以继承和延续的发自内心的喜悦的感慨。

阅读经典的意义在于读懂圣贤,而圣贤的意义就在于,他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,让后世的子孙或自觉地,或痛楚、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,从而形成一个民族的灵魂。古人尚且如此,那么今天的法律人,又该在从事法律的职业中有怎样的志向呢?我们法律人的志向就是希望天下无讼,希望社会安定和谐,希望人民幸福安康。那么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工作,去实现法律人的志向呢?《论语》里也能找到答案。

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这是论语对学习和事业独特的见解。这里面包含了三个不同的层次。

首先是“知之者”,这是很容易做到的,对我们法律人来说,读一个法律专业,拿一个本硕文凭,考一个法律执业资格证,这都算“知之者”。

其次是“好之者”,就是对这个行业,我有一种真正的爱好,我会孜孜以求,不断灌注自己的热情和灵魂,我会投入的非常深沉,甚至会忘掉这世界还有亲人,还有朋友,还有风花雪月,用一个词概括就是“呕心沥血”。但是这种投入未免太过沉重,太过死板,容易深陷其中疲于应付,显然也不够理想。

最高的境界应该是“乐之者”, 对事业乐在其中。不仅是这个行业成全了你,而且由于你的智慧、你的付出、你的努力也成全了这个行业,当你的调解化解了当事人的纠纷,当你的判决指导了同类案件的办理,当你的调研指出了一类问题改进的方向,你的工作就在中国法治进程中留下了印记,在这种相互成全中,能够获得莫大的享受和快乐,这才是真正对事业的担当和热爱。法院的工作专业性强、事务繁多、责任和压力大,唯有“乐之”才能更好地调整心态;唯有“乐之”才能更主动地钻研学习,唯有“乐之”才能更大胆地改革创新,唯有“乐之”才能更主动地担当作为。

所以于我,于你,如果对工作仅仅只是“知之”,这最多是及格,如果能做到“好之”,这固然很好,但是如果能做到“乐之”,那才堪称“优秀”。

我们读《论语》,读到的,是一句一句的话;看见的,却是一个一个的人;悟到的,才是属于自己的财富。相隔了2500年的山河岁月,《论语》依然如此鲜活,如此生动,如此经典。愿大家都能从《论语》这些中华经典文学中汲取力量,既有能力朝九晚五,修身治国平天下;又有空闲享受生活,柴米油盐酱醋茶!

责任编辑:杨洋洋    


关闭窗口

您是第 11078328 位访客


Copyright©2025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